张晖明|“中国政治经济学40人论坛·2018”闭幕式致辞
在12月30日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召开的“中国政治经济学40人论坛·2018”上,复旦大学张晖明教授作闭幕式致辞,以下为速记稿整理的演讲内容,小标题系CPEER编辑部添加。
各位专家老师好!
我们紧张而热烈的为期一天半的会议现在进入最后阶段,我们在设计本届论坛议程时,确定有一个收官的论坛闭幕致辞,孟捷教授要我来做会议总结。我觉得他作为本次论坛的总设计,应该由他来说,但他还是坚持要我来说。我听了各位专家学者一天半的演讲,很受启发,特别是年终岁末各位还是不辞劳顿,来复旦大学贡献自己的思想智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尽心尽力,这实在是让我们感动。我就从三个方面做一个简单的总结,也是我在一天半的时间里听大家演讲的过程中的一些收获。
一、感谢大家
首先,我要感谢大家。因为这个论坛是首届举办,前面的学术活动都排满时间,只是岁末了才有空挡,大家都能挤出时间来,感谢大家的参与,使得我们这次论坛达到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我们最初在设计这个论坛的时候,就希望能做得比较高端,从目前的情况看,我们的确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所以,首先是感谢,感谢各位“大咖”,这是现在流行的说法,谢谢大家非常开放地在这个论坛上交流自己的思想。
二、本届论坛的四大主题:一个简单归纳
其次,我简单说一下,我们这个论坛除了开幕式以外,我们有六个单元演讲,我想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改革开放四十年与中国经济学的理论创新。这就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一路走来在各个方面所做的思考。比如体制方面的变革、社会的变化、以及在整个经济增长绩效上变为全世界所公认的“优等生”等等。所以大家对于改革的成果经验,改革的方方面面都展开了探讨。当然主体部分大家主要讨论了中国经济发展有着自身特殊的发展路径、经济增长也是处在全球化的特殊时期、在处理公有制和市场关系问题上开创出前无古人的经济模式、我们的财政体制也处在不断变化的进程中、对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探索在实践中证明了有着成功的针对不同阶段和发展环境的组合;还有如何从国家治理能力支柱建设角度对财政体制的改革继续加以推进;特别是卢周来教授提到的儒家文化思想的“在场性”,我们在总计发展经验和创新政治经济学理论时,应该从中国发展的更长时段中的整体文化因素对于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和作用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等等。当然,文化这个概念比较宽泛,怎么转换成增长体系里面的某个要素、因素,这是可以讨论的理论问题。围绕经济学理论创新话题,姚洋教授提出的“中国学者要有设定理论命题的能力”这一话题,富有很强现实意义,如何从我们自身发展的问题导向,开展经济理论研究和创新的努力,而不是从别人的理论模型出发去研究中国的问题。这一呼吁对中国经济理论工作者而言,十分重要。
所以,围绕对于中国经济学人如何致力于理论创新工作,必须扎根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中国四十年改革开放有非常丰富的理论元素、资源,我们如何挖掘这个资源,按照中央现在的说法是几个体系。首先是话语体系,我的理解,话语体系来自于对典型案例、成功案例的充分、深刻、准确地总结。而这种案例经验的总结,能不能从经验当中提炼生成新的经济学范畴和概念,成为新经济学体系的理论元素。我想这个问题大家可能都有体会。中国有很多在改革当中创造的东西,比如说承包制、分灶吃饭等等。所以我想我们应该更多注意如何在理论建构和范畴上面有所积累。当我们的范畴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个相互关系的发现可能就是一个富有逻辑的东西,这个逻辑的东西可能就是理论的建构要素,是反映中国特色的理论能够建构起来、站得起来的东西。当这种逻辑发现形成了以后,我们的理论体系可能就会慢慢成长发育出来。理论体系发展出来后,我们围绕什么主线呢?比如说主流经济学以增长为主线,我们是不是可以以发展为主线呢?那怎么形成比较收敛的要素函数机制的建构呢?所以话语体系是经典的凝练,话语体系的积累是逻辑的发现,逻辑发现的基础是理论体系站立起来的条件,当理论体系站立起来了以后,我想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以及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可能就水到渠成了。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认为新理论体系的建构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可能要经过相当漫长的努力。我写过这方面文章,这也是我们当代中国经济学人的责任。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建构。我们也对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和讨论,这里面涉及到非常多的方面。比如涉及到对马克思主义如何准确地加以理解和运用。我们这次论坛所准备的相关资料中,有上海解放日报记者采访我们洪远朋先生的一个访谈,洪先生提出了理解马克思主义有三点核心思想:第一是坚持;第二是准确;第三是发展。冯金华教授在他为本次论坛准备的演讲中也特别强调发展与坚持的关系,我觉得这个讲得非常好。希望大家有机会仔细研读洪先生在访谈当中所强调的三点,特别其中第二点——准确。
其实,我们大家在本次论坛讨论同一个主题时,也存在着对于某一个范畴、概念的不同表述和注释,彼此对于范畴内涵的理解是有很大差异的。对于在多个学术讨论场合同样会发生类似的情况的问题,我自己也有体会。所以,一方面,我们可以说这是中国经济学界繁荣的表现;另一方面,这种现象可能也说明马克思主义经典更需要注意加强对准确性理解的研究。这样才有助于更好地使得理论能够得到发育,或者是在互相启发的基础上对经典的理解能够丰富完整并且准确。当然我们期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能够健康发育,特别是这次论坛的第一个演讲者洪银兴教授,他提出了从40年当中建构理论体系的构想,最后一个发言的卢周来教授,他特别提到我们建构的体系里面是不是也应该有中国特点的很多东西,非常有启发,这是第二个方面。
(三)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的讨论。这个命题也许是本次论坛比较聚焦的问题,围绕这一主题的讨论,有三篇大作、三位大咖,他们分别是华生教授、荣兆梓教授和龚刚教授,各自都发表了能够自圆其说的见解,相信对推进改革的深化有所裨益。关于这个方面的讨论,涉及到对一些概念范畴的理解如何准确和符合实际经济生活。当然,这三个主题演讲有着不同的角度,特别是如何理解管企业与管资本之间的关系。我觉得管资本的概念实际上就是价值对象。用我的说法就是限制性政府对于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国有经济的管理方式。我记得我在1999年的一本书里面提过国有资本管理的理论模式,叫“价值型管理,股权化配置,民营化治理,市场化流动”。我认为管资本的很多问题确实是值得讨论的,客观上来说,资本怎么管也需要有一个管理的平台,这个管理的平台是不是就是企业呢?所以这个是不可以讨论呢?其实国有经济,比如龚刚教授所提出来的,它是国家宏观调控非常重要的工具和手段,他主要是从国家实现战略目标的角度谈的。我们荣兆梓教授长期以来认为国有资本问题就是资本采取的形态和组织形态、存在的组织状态的问题,这是第二个方面。华生教授特别强调了如何真正做到从“管企业”转向“管资本”。
(四)基于理论研究创新的政策设计应用研究。第四个方面涉及到我们在理论讨论当中对现有的政策做了一些讨论性、商榷性,乃至是批评性、建设性的很多意见,比如说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究竟怎么看;比如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中的特殊性究竟怎么提炼概括,以及实现高质量发展有什么意义;比如说我们的宏观调控体制和政府关系如何改革;比如说农村、农业、农民的“三农”问题如何发展,特别是围绕乡村振兴的核心概念也有好几位老师提到了这个问题;特别是温铁军教授从大跨度分析了中国农民和农村在中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还有,从生产力发展的科学技术因为信息化、自动化所表现出来的新生产力是我们研究现实经济问题特别需要重视的一个变化因素,我们要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就需要注意在理论体系建构时纳入新生产力的变化因素,尤其是信息技术在中国所具有的对于资源整合的特殊能力,及其在中国实践中的全面应用。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的长足发展和在中国经济生活中的应用,使得整个资源配置的组织方式、调控方式、管理方式,乃至于资源配置行为当中的当事人自身不仅仅是需求者也是供应者,或者说既是供给方也是需求方,因为数据记录能力恰恰是数字化时代带来的非常重要的革命。当然还有我们范从来教授为论坛准备的关于“分项收入”问题的研究,他在发表的时候换了个主题,就是围绕金融体系的完善对于整个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的分析,这也很有启发性,这个跟复旦大学史正富教授建构的宏观金融体系有一定相关性,如何从金融角度切入对现代宏观经济理论加以创新超越,他们两位的演讲为我们打开了新的研究空间。当然,还是要在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将基础理论加以拓展,比如丁位民教授所阐述的国际价值与国家之间的贸易平衡结算关系处理问题,沈越教授所讨论的关于“市民社会”等基本范畴的理解应用问题,等等。论坛发表的各位专家老师所贡献的方方面面思想可能很难在这里都加以概括,也要请有关专家老师予以海涵谅解。
这是我从四个方面所作的简单归纳。
三、关于“中国政治经济学40人论坛”的定位和特征的说明
最后,我想简单对于我们这个论坛的定位和特征做一个说明。我们发起“中国政治经济学40人论坛”,第一届的具体安排得到各位嘉宾的积极支持,大家的出席亮相为论坛的成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因此要特别感谢大家!
下面我谈谈我们论坛的定位和特点打造。可以用以下四个特性加以表达:
(一)开放性。我们的论坛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因为有些论坛30人就是30人,40人就是40人,我们的论坛是不封闭的。可能有若干人我们是连续邀请的,不过在每一届的论坛当中我们会轮换,主要根据当年大家所做的研究、贡献和积累,就跟我们编《中国政治经济学年鉴》一样,我们力图反映学科的进展,所以是开放的。
(二)动态性。其次我们论坛是动态的,这个非常重要,否则交流的相对封闭反而把自己束缚起来,甚至在社会上被说成是“玩圈子”。我们尽管是学界的同仁,但是来参与论坛的不是圈子,我们在学科内部是开放的,面向所有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包括从事政治学、哲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研究的。只要是对于政治经济学研究有兴趣有贡献的学者,大家一起聚焦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或者说中国特色经济理论体系的系统学说建设且能够有所贡献的都可以来我们论坛发表和交流。
(三)平等性。我们希望论坛不仅能够实现开放,而且能够成为学者之间平等对话的场所,彼此观点不同但是必须自圆其说,互相不扣帽子、不打棍子。希望大家都抱着一种商榷性、建设性的自我思考的贡献态度来交流。尽管论坛嘉宾可能在年龄上有很大的差异,可能来的地方有差异,原来做的学科背景也有差异,我们各自在经济学学科内部做着不同方向的研究。因为今天是分工的时代,我们的学者也是在某一个分工领域里面做得比较深,在我们的论坛上,共同为中国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贡献智慧,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各自的研究在这里平等对话交流,互相切磋启发,寻求共识。
(四)多元性。我们希望搞经济学研究的或者是对经济学有兴趣的人都来,这是多元的,并不是一元的,换句话说我们允许不同声音。因为我们都是抱着对中国发展的积极思考的态度来的。
以上也是对我们发起论坛的宗旨所做一个交代,明年、后年我们还要继续做下去,我们继续做还是需要大家的参与。这次论坛孟捷教授是总策划、总导演,花了很多的心血。我们也要感谢所有的参与者和会务服务团队,包括我们办公室的同志和我们的研究生志愿者。我相信我们的研究生同学参加这样的会议,对他们学习开拓思路是有帮助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我们请来了那么多的老师来为我们的学生上课,这也是这次论坛特别重要的一个收获。最后只能说明年再见,还是要谢谢大家!我在这里给大家鞠躬,谢谢大家!
我宣布,我们的论坛圆满结束!
责任编辑:张雪琴 审核:李亚伟